这本书是我去南京旅游时候闲暇时读的,在乘坐高铁或者待在酒店里拿出来看一下,总共花了3天的时间看完。细细想来,我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安安静静地完整看完一本小说了,从前总将《挪威的森林》当做是一本严肃文学小说,因此在买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看,但当我真正读完之后发觉《挪威的森林》虽然不是通俗的文学小说,但也不必将其当做严肃文学来看待,它更像是作者在中年时对于少年的回忆与反思。

村上在写完这本书后将其书称为“百分百的恋爱小说”,但据他自己所说,称其为恋爱小说其实仅仅是为了招徕顾客所用,事实上他所表达的是“百分百的现实小说”,因为在腰封上加上这个字眼不太合适,因此就选择了将恋爱小说作为醒目的标题来吸引眼球。但事实上,这本小说真的仅仅是讲的“恋爱故事”吗?依我来看倒不见得,与其将它视为是一本恋爱小说,倒不如将其看作是一部成长小说,恋爱并非是最重要的,而是活的人能够在死去的人身上得到什么,从而更加坚强地活下去。

在本书中,“性”是非常浓墨重彩书写的一部分,而书中的“性”与“爱”也是完全分离的,异性间发生性关系但互相之间却完全没有情感。这一点被很多人认为不应将《挪威的森林》看做是现实小说,因为将性与爱分离开来在现实中并不具备有普遍性,而主人公渡边同永泽厮混夜店并同多个女孩发生性关系也被人认为其道德存在极大缺陷。但将其视为成长小说来看确是顺理成章的。书里将“性”作为衡量爱的标志:永泽不爱人,却不断地发生性关系,而渡边在爱上直子后,却忍耐自己,不再同她人发生性关系,直到接受直子自杀的事实后,他才再次同玲子发生性关系。

不难感受到,整部小说都氤氲着悲伤与孤单的气息,主人公仅仅将自己关闭在围城中,不同外界接触。例如,在本该是应当造成混乱与恐慌的学潮运动,在作者的笔下竟显得格外的平常与无聊,仿佛是极为平常之事。同时,渡边对于课业毫不上心,只觉得可上可不上,即使去上了课也不去答到,因为他觉得毫无热情,而渡边尽管也去打工,却极少同他人进行交流(唯一的一次同服务生进行交流是绿子不与他进行联系,他不得不招人说话了)。

而事实上,自从木月自杀死后,作者已同世界没什么联系了(因为木月是他唯一的朋友)。如果没有之后发生的事情,渡边也可能会向直子那样陷入癫狂,最终自杀。而在本书的前半段,渡边所做的所有事仿佛都是被动的事情,同直子交谈是直子邀请他下车的,与女人性交是永泽带他去的,与绿子的交往也是绿子主动找渡边的,而对于渡边来说,一切都是无可无不可的。

而在小说的后半段,渡边不断地同直子写信,因为他感到真实地爱上了她,当他爱上了直子后,他就拒绝在同其他女人进行性交;而当绿子不理他的时候,他又感受到了十分的难受,这种感觉是他刚来东京上大学时从未有过的,这种表现正表明他已同世界有了联系。而在直子死了之后,他也心痛如刀绞,去远方流浪了一个月才回来,这说明主人公已真真正正地获得了新生。而正如作者所言,“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那么,大部分读者对于本书最关心的问题是,渡边对直子、绿子、玲子三个人的感情状况到底如何呢?就我看来,渡边是真正爱直子的,而直子却并非爱渡边。这点在本书中不止一次提到,例如第一章结尾:“想到这里,我悲哀得难以自禁。因为,直子连爱都没爱过我”。而直子在自杀前却并未去见渡边而是去见了玲子(这是不是和木月自杀前没有去见直子而去见渡边如出一辙呢?)。当然,这并不能说直子同渡边毫无感情,只是这种感情更像是一种依赖之情(在木月死后,直子事实上已同社会没有任何联系了),并且她将其误认为是爱情,正如渡边在打工时认识的服务生伊东一样,他想同他的女朋友分手却无论如何也没办法开口。而渡边爱直子确实无可置疑的,因为不仅在主人公自己的心理描写里承认了自己是爱直子的,同时他从意识到自己爱直子到直子死后的半年多了再未与任何人发生过性关系,直到直子死后同玲子发生性关系(从这点上来看渡边其实也并非爱绿子,因为他并未因为“爱”上绿子而忍耐同别人发生性关系)。而对于绿子和玲子来说其实都是喜欢渡边的,因为她们都渴望同渡边发生关系(这并非是仅仅由于生理上的性冲动),而绿子也为了渡边放弃了她之前的男朋友(绿子应该是本书中最正常的人了)。

在本书中提到了很多人的死亡,就作者来说,使他们死去是由于情节发展的原因,但正同作者希望表达的一样: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当死亡之后,其实它依然生活在其他的人的记忆中,只有所有人都遗忘了你,才是真正的死亡。

这本书是如此的悲伤与孤寂,但联想到上个世纪70年代泡沫时代的日本似乎也深刻地刻画了年轻人的群相。抑郁、没有方向、同社会隔绝,自杀的人每年都有。同今天中国相比,躺平,摸鱼,过高的房价,迷惘的前程似乎又如出一辙。尽管是悲伤的气氛,但作者的观点是积极的,依然希望我们从逝去的东西中获得新生。